俱乐部(Club)为舶来品,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在19世纪末的欧洲繁荣起来。中国的俱乐部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时代。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俱乐部在国内不断出现,以体育、旅游、娱乐为主题的非营利型俱乐部、和以餐饮、会议、休闲等为主的营利型俱乐部在国内遍地开花。现实的情况推动理论的发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有少量的学者开始研究一些俱乐部相关的问题。一些研究与俱乐部相关问题的学者将俱乐部定义为“一群有着相同爱好的人自发地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并举办各种活动的场所”。这是早期俱乐部形成时的定义,突出了俱乐部会员具有共同的爱好、自发形成并进行活动。托德·桑德拉和约翰·谢哈特(1980)给俱乐部下的定义是:“一个群体自愿共享或共担以下一种或多种因素以取得共同利益:生产成本、成员特点或具有排他利益的产品”。
一、俱乐部的性质
通常来说,俱乐部是针对特定的消费人群,提供相对私密服务的产业和产业机构。经济学中对于俱乐部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俱乐部物品上,而对俱乐部物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非公共物品的研究。
公共选择学派俱乐部经济理论的基本目的是研究非纯公共品的配置效率问题。詹姆斯·M·布坎南第一次用模型来研究自愿俱乐部的效率性质,并研究了俱乐部会员达到帕累托最优时的最佳规模。公共选择学派俱乐部经济理论的基本目的是研究非纯公共品的配置效率问题。俱乐部理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分析俱乐部均衡。对于俱乐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3个要素,即私人物品消费量、俱乐部物品消费量、俱乐部的拥挤程度。
俱乐部物品(club goods)可以体现俱乐部的属性。俱乐部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对俱乐部、俱乐部物品的研究更多地要借鉴俱乐部经济理论,从非纯公共物品(impurely public goods)和非纯私人物品(impurely private goods)的角度来研究俱乐部。
俱乐部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俱乐部会员属性,即寻求成就感和归属感;一是俱乐部本身属性,即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成就感(Achievement):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会员;在一些俱乐部,成为会员是一种标志,一种地位的象征。归属感(Belonging):俱乐部就像一个大家庭,会员们在这里可以找到自己的知己,有人倾诉,被人接纳。排他性(Exclusion):俱乐部就像一个无形的网,将会员与非会员隔离开来,表明会员与非会员的不同;排他性是俱乐部的特有属性,没有了排他性,俱乐部也就没有了意义。非竞争性(Nonrivalrousness):经济学一直强调俱乐部物品是具有非竞争性质的,其含义是俱乐部物品在被会员消费时是不会影响到其他会员的;为了保持俱乐部的非竞争性,这就要求俱乐部的规模不能太大。
另外,俱乐部的福利性是对俱乐部的另一种解释。俱乐部会员具有相似的特质,进入俱乐部是因为有着同质的需求,从产品供给效率角度分析,俱乐部为会员提供产品和服务不仅符合受益原则,而且资源使用效率较高。俱乐部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会员对俱乐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强度和受益程度。当俱乐部规模比较合理时,会员也可以以相对低的成本获得俱乐部的产品、服务和感受,这种同等的产品在俱乐部外是很难获取、或者获取成本相对较高的,从这个角度讲,俱乐部提高了会员的福利。
俱乐部物品的特点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比较容易排他。当俱乐部的规模扩大(会员人数增多)时,个体消费的增加会影响到其他会员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量,即出现“拥挤”现象。拥挤现象的出现不仅降低会员的效用水平,而且会给俱乐部带来负的外部性,即这种外部性会造成俱乐部会员的福利损失。
二、会员流动导致俱乐部规模的动态平衡
俱乐部的经营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俱乐部与会员属性、俱乐部产品、会员制、会员进入与退出等问题上(见图1)。当会员与俱乐部的属性相契合时,会员选择①(或③)进人俱乐部,当会员的利益在俱乐部中受损时,会员选择②退出俱乐部进入社区或进入其它属性相契合的俱乐部。成功的俱乐部其经营模式选择的依据主要在于俱乐部属性、规模、产品和服务、以及会员制的选择。
1、会员与俱乐部的属性需要相契合
对于俱乐部的认识,无论是投资、经营、管理、工作人员都应明确俱乐部是为会员服务的。从最早的俱乐部雏形的出现到目前世界上很多大型俱乐部的建立,会员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早期的俱乐部是由一群具有相同爱好的人缴纳一定的会费组成的松散型、非营利性组织。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俱乐部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具有排他性。根据马斯洛(Maslow,1943)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我们知道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会员通常将俱乐部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家,加入俱乐部是要满足中、高层次的需要,这就要求俱乐部的经营人员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会员,熟悉他们的习惯、了解他们的脾气秉性,为他们实现自身中、高需要提供一个平台,这就是俱乐部的意义和人们加入俱乐部的原因。目前,大多数的俱乐部是属于营利性质的,很多俱乐部为了获得更大的短期经济利益不惜损害会员的利益,这种短期效益给俱乐部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俱乐部的产生是源于民间的自发行为,因此俱乐部会员的利益和感受是俱乐部必需关注和维护的,俱乐部的根基就在于会员的自愿加入,漠视会员的组织其实质也不属于俱乐部的范畴。一些世界级的著名俱乐部,其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每一届的俱乐部主席都要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最古老的高尔夫球俱乐部圣安德鲁斯皇家古典高尔夫俱乐部并没有把会员收入当作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是始终围绕着发展和完善高尔夫运动及成功运作各种国际赛事这两个中心对其组织进行改革,同时保护会员的利益不受伤害。圣安德鲁斯俱乐部的这种发展模式不但带来了高尔夫运动在各国的蓬勃发展,而且更为俱乐部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国际影响力和经济财富。而其对会员的关怀还表现在俱乐部改变了其250年不接受女会员的传统。
2、俱乐部规模与会员的进入与退出
俱乐部属于私密性比较强的组织类型,即使是在今天很多商业营利性俱乐部降低了其私密性,俱乐部也应该控制会员的进入与退出。现在的俱乐部已不简单地只是一些有着相同爱好的人缴纳一
定的会费的松散型、非营利组织;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俱乐部是对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爱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等的人群的划分,从这个方面讲,俱乐部对于会员的进入和退出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会员进入和退出的控制也体现在对俱乐部规模的控制上。在现实生活中,俱乐部规模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俱乐部给会员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给会员带来的效用与会员交纳会费的数量。规模大虽然会使每个会员分摊很小的固定成本,但是随之而来的拥挤会引致更大的负效应。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指标无法衡量,但是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还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实施控制的方式有很多,通常包括会费价格、受教育程度、职业、特长等。美国的喜剧明星格罗克·马克斯曾经给曼哈顿的弗莱尔俱乐部(Friar’s Club)发了一封电报,他在电报中说,“请接受我的退会请求,我不想加入任何一个愿意接受我为会员的俱乐部。”马克斯认为,在当时许多人加入俱乐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可见,对会员进入和退出的控制是多么的重要。在美国,很多俱乐部都带有等级制度的痕迹,但是由于平等权利法的制定和整个社会的社会意识的提高,美国俱乐部的排外性已经有所改变。
3、俱乐部会员流动的调控
由于会员的偏好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提供单一产品的俱乐部很少,而提供多产品的俱乐部则很多。不管是提供单一产品还是多产品,其实质都是围绕会员的偏好,并且在提供产品时考虑的是俱乐部总体成员的感受而非一定要顾及到每个会员的利益;由于俱乐部会员是具有流动性的,因此对俱乐部“不满意”的会员完全可以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退出俱乐部(见图1中②),进而做出重新的选择。
由俱乐部所派生的会员制目前被广泛的运用于商业,俱乐部不仅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而存在,而且俱乐部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和模式;这个时候俱乐部成员的组成主要是基于对利益的追逐而走到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俱乐部的定义范畴被扩大,但依旧符合俱乐部的本质属性。一些盈利模式好、收益率高的俱乐部,对会员的进入和退出多以“严进宽出”为原则,为的就是保证会员的质量及属性的一致性。实际上,成功俱乐部的经营者就是在消费者市场上追逐那些高品质的“利基”市场,严格控制俱乐部规模。俱乐部的经营作用就是细分市场,然后做好产品和服务的定位。
三、俱乐部最佳规模的确定
1、俱乐部的最有规模的理论依据:布坎南模型与蒂博特模型
(1)詹姆斯·布坎南
俱乐部理论的代表学者是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其开创性的文章《俱乐部的经济理论》(An Econimic Theory of Clubs,1965)被大多经济学文献认定为最早的对俱乐部理论的研究。布坎南第一次使用模型研究了自愿俱乐部的效率性质,在他的模型中包含着这样的假设:一家俱乐部排除非会员不需要成本;俱乐部里的会员不致受到其他会员的歧视;会员分摊相同的成本和收益。布坎南的创始性研究解释的是俱乐部的自身问题,不考虑俱乐部与外部的联系,因而叫“内俱乐部理论”。
布坎南的理论表明,俱乐部成员的效用同时取决于俱乐部物品与成员数量。若俱乐部物品太多,则用私人物品消费量少,故效用不高;若俱乐部物品太少,则效用同样较低;若俱乐部成员太多,就会因拥挤而减少效用;若俱乐部成员太少,则每人分摊成本较高,也会减少效用。所以俱乐部中的物品与成员数适度,并且应同时决定。
(2)查尔斯·蒂博特
另一位开创性的建立俱乐部模型的学者是查尔斯·蒂博特(Charles Tiebout,1965),他的“用脚投票”(voting with the feet)假设揭示了地区政府的管辖范围可以由居民的自愿流动(或会员资格)的选择来决定。蒂博特假设是俱乐部理论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同布坎南模型一样具有标志性作用。蒂博特认为会员特性与排他成本对俱乐部边界的有重要影响。
会员特性的作用:按照蒂博特的假设,会员进入俱乐部是“用脚投票”——自由选择的结果。如果不考虑俱乐部“进入门坎”这一因素,那么会员会选择与其特性相契合的俱乐部进人;若会员是同质的,则会出现会员“拥挤”在同一俱乐部或社区中(进入前后本质未发生改变)。可见,会员特性是决定对俱乐部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排他成本问题:排他成本指的是建立与维护一种机制,即上面提到的“进入门坎”,以限制俱乐部利用率、成员数(规模)与成本。排他成本是避免“拥挤”、保证会员福利的重要机制,是俱乐部的内在标志。
2、确定俱乐部的最佳规模
我们假定俱乐部物品的排他性是可能的,并且增加一名新成员会降低其他成员对该物品承担的平均成本,即有规模经济。如果平均成本无限制地下降,那么俱乐部的最优规模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公共物品问题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果规模经济的耗竭、会员群体内部的拥挤或其他情况造成了成本的增加,那么显然一个俱乐部的最优规模应该小于全体社会成员。如果将那些对供给的公共物品成本没有作出贡献的人排出在对它的消费之外,那么就潜在的存在着一个自愿地同意提供公共物品并只用于他们自己消费的个体集团。这种以提供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的自愿协会或组织,就如同一个俱乐部。在没有政治干预的条件下,俱乐部的形成主要是“用脚投票”——自动流动的选择结果。查尔斯·蒂博特(CharlesTiebout,1965)的“用脚投票”假设揭示了地区政府的管辖范围可以由居民的自愿流动(或会员资格)的选择来决定,这实际上也是对早期俱乐部形成原因的最好解释。
本文来源:豆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