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资行的专业性、产品设计和银行内部跨部门合作的流畅性能够在窗口期内得到充分的改善与提升,那么中资行将能够保持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先发优势,在与外资行的长期竞争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
根据招行日前发布的我国首份私人银行业相关报告,目前中国私人银行客户规模正在逐年扩大,2008年达到了约30万人的规模。其中,全国共有5个省市的客户数量超过2万人,分别为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达1亿元以上的超高私人银行客户也接近1万人的规模。就私人财富规模而言,2008年中国私人银行客户共持有达8.8万亿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人均可投资资产达到2930万元;其中,超高客户的个人财富总量达到1.4万亿人民币,在私人银行客户内部财富占比达到16%。
中国市场的“圈地之战”已经持续了两三年之久。2007年,因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机构中资私人银行部的开业,被业界称为私人银行的“中国元年”。如果说此前试探性进入中国的外资私人银行,使中国银行业在高端领域的竞争暗流涌动,那么随着中资私人银行业务的高调开业,这一领域的争夺战已正式打响。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2007年3月28日开业,20多位客户前去捧场。2007年8月8日,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开业,有140多位客户到场。这两个数字当然不能说明这两家银行的业务空间,但客户无疑是所有私人银行的竞争焦点。
中外资银行各有优势。“中国有自己的财富传承路线,客户的财富积累历史也与西方有所不同,我们在开展业务时要在充分考虑客户个体不同的基础上,融入中国国情和社会习惯。”中国建设银行高端客户部总经理程正红说。在金融风暴尚未平息的环境下,考虑到中国私人银行业处于萌芽发展状态,并结合中国高端客户的投资行为特点,可以看出,外资行在专业、品牌和离岸投资方面的优势由于监管限制和金融风暴等因素难以充分发挥,而中资行在客户关系、在岸市场、政策监管和网点布局方面的优势则可以成为开拓进军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利器。但长期来看,外资行的竞争实力存在,并且它们一定不会放弃中国这个潜力巨大并快速发展的市场。因此,中资行的发展“窗口期”会在最近两年。
对此,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表示:当金融风暴平息,外资行能够发挥品牌优势的时候,如果中资行的专业性、产品设计和银行内部跨部门合作的流畅性能够在窗口期内得到充分的改善与提升,那么中资行将能够保持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先发优势,在与外资行的长期竞争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
本文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