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富豪占全国一成半
个人可投资资产指的是个人的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如果这一数字达到了800万-1000万人民币以上,才有资格进入私人银行高端理财室的大门,通常这部分人群也被定义为高净值人群。《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私人财富市场潜力巨大,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依然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势头。而向来站在经济发展前沿的广东,也当仁不让地拥有更多富豪。
数据显示,中国高净值人群规模正在逐年扩大。2008年,中国的高净值人群达到了约30万人的规模。其中,全国共有5个省市的高净值人士数量超过2万人,分别为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其中广东省的高净值人士数量最多,2008年末达到了4.6万人,占全国15%的份额。
在高净值人群中,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达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超高净值人群也接近1万人的规模。就私人财富规模而言,2008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共持有达8.8万亿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其中,超高净值人群的个人财富总量达到1.4万亿元人民币,在高净值人群内部财富占比达到16%。综合各项宏观因素对中国私人财富市场的影响,预计至2009年底,中国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达一千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将达到32万人,同比增长6%;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超过9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
千万富豪投资趋保守
与人们普遍认为富豪多中意激进或者更为冒险的投资方式不同的是,中国高净值人群的投资态度以保守或中等风险为主。
比如此次报告中观察到的中国高净值人群,有80%的人偏好中等风险或更保守。在目前特殊的经济环境下,他们对今后的投资显得更谨慎。45%到55%左右的中低风险投资者会纷纷转投低风险性、高流动性的投资,甚至撤资变现。与此同时,中国高净值人群还显现出更强烈的多元化投资意愿。对于2009年市场,多数高净值投资者持观望态度或青睐于流动性高、收益率好于存款利率的固定收益产品。
外资私人银行诱惑力下降
曾经一度让国人倍感神秘的外资银行,经过在国内的几年经营,已逐渐为人们所熟悉。而动辄开出千万准入门槛的外资私人银行,却在金融风暴的吹袭下,褪去了些许光环。《报告》显示,国内私人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正在出现微妙变动。随着外资银行纷纷陷入危机,有70%左右的高净值人群对外资银行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其中约10%的人为了资金安全,撤资或正考虑撤资回中资银行,另外约10%的人则表示在近两年,不会再考虑使用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
此外,调查还显示,专为超级富豪服务的私人银行在中国仍处于一种渗透率低、认识度不高的状态。由于私人银行在2007年才开始涌现于中国市场,因此中国的大部分高净值人士对私人银行的了解并不多。但《报告》仍认为,中国私人银行业发展势在必行,且中资银行充满了机会。这是由于外资银行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比较严重,加之中国银行业监管政策限制,短期内难在产品、经验等方面体现优势,因此,在两年左右的机会窗口期,中资私人银行应积极占领并稳固市场。值得注意的是,中资私人银行离岸业务(海外市场业务)较大的发展机会可能会在五年左右时间出现,当前应着重于在岸市场开发。
本文来源: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