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积极主动适应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挑战,加快改革创新和差异化、特色化战略转型,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未来五年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下一阶段,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银行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一是消费金融,目前消费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居民消费需求升级对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空间。
二是科技金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巨大,银行通过风险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可以加快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三是普惠金融,作为金融服务领域的短板,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银行将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双创”、脱贫攻坚等领域的贷款。
四是绿色金融,银行将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投入,对支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19大报告还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随着金融创新加快和金融混业经营加速,金融机构、市场、产品之间容易发生风险的交叉传染,造成系统性风险。因此,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各国政府开始重视宏观审慎管理,强调央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相应监管部门负责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管理,人民银行在负责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同时,还要承担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责,以确保宏观经济金融稳定运行。
目前,人民银行对宏观审慎管理已从之前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升级到宏观审慎评估(MPA),通过指标量化以及对广义信贷、同业负债等口径调整,MPA考核日臻成熟。随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不断健全和完善,不仅有利于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而且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本文来源:中国客户管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