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起草中的《中国电视购物行业标准》将考虑规定:电视购物节目时长不得超过30分钟,内容中不允许使用虚假的化妆术、特技效果,用专家,专家的身份要事先进行审核,明星代言实行备案。
随着山寨手机借助电视购物这一平台迅速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购物这一出现时间并不短,但在IT圈却刚刚兴起的营销模式正越来越受到厂商和渠道的重视。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部分一线品牌虽然对该模式跃跃欲试,但对外却是三缄其口。回头看看电视购物的发展现状,或许可以发现厂商矛盾举动背后的些许端倪。
从市场角度看,多渠道营销已经成为厂商和渠道分担风险、提升赢利能力的一个重要选择,但从目前中国的电视营销市场而言,这个模式是否能给商家带来长期的助力,却有待商榷。
目前在国内的电视购物频道国家只批了10家,但实际上经营电视购物的有近140 家,不仅各省市甚至地级市电视台都在做。由于行业鱼龙混杂,市场监管缺失,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出现诸多消费陷阱,从丰胸、肥臀到胡师傅,以次充好现象层出不穷,导致消费者对于电视购物的认同感逐年下降。时至今日,在多数消费者心目中电视购物几近成为消费陷阱的代名词。
就这点而言,电视购物对于商家而言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虽然通过电视这一目前在中国仍属最普及的媒介,其在广而告之的功能无远弗届,但是从目前电视购物所代言的产品结构来看,以山寨和二三线产品居多,因此再从长远来看,对于企业在树立品牌影响力上并不见得有多大帮助。不客气地说,中国的电视购物正在走向诚信缺失的泥潭。
国家在这个时间点切入制定行业标准,是对这一全新营销模式的固化。但是就眼下来说,电视购物这一营销模式要真正走向成熟,绝非出台一个行业标准,整顿几个上星电视台的购物频道所能解决的。他和电子商务一样,还需要有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和安全的支付平台作为后台支撑,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在新营销模式发展进程中的痼疾,不可能一蹴而就。
本文来源: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