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万能”立足于当代信息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特征之上。现代社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信息社会”。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对我们当今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强社会化媒体的建设,有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进一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当前人类已经迈入了信息社会,信息化社会对媒体也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现代媒体加强与商业、政治和整个文化力量的结合,使媒体系统建构了强大的硬件和软件网络,并使其无时无刻不存在和运作于整个社会中。当代媒体的无所不在使它被称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中心。美国研究电视等媒体文化的专家艾伦指出:“关于与电视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这确实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而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电视已经以如此多的方式,在如此多的不同地方,介入到如此众多的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一、社会化媒体的界定
根据现有文献,目前对社会化媒体的界定基本包括博客(Blog)、维基(wiki)、论坛(BBS)、社交网络(SNS)、播客(Podeast)、微型博客(Twitter)、内容社区(Content community)7种形式。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可以一天不吃饭、不睡觉,很多人却无法一天离开网络,无法回避网络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社会化媒体已经不是传统的媒体,而是当代最泛滥和最有效力的网络媒体。而在今天,这样的媒体首先就是电子信息网络。随着电子网络的出现及泛滥,人类确实已经进入到“数字世界”的新时代。在当前的数字世界中,社会化媒体功能的实现及其扩展,还要靠媒体活动过程中应用的策略及其具体形式。媒体应用的策略包括“连续轰炸”、“不惜重复”、“制造幻影”和“塑造偶像”等。这些策略的贯彻使大众和顾客成为媒体的主要猎取和征服对象。
二、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分析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它具有以下特征:
参与性:社会化媒体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它模糊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例如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系统公告牌)是用户通过终端或互联网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与其他用户交换消息等功能的服务。早期BBS的形态大多为在黑色终端机画面上以单色或彩色的纯文字呈现,并使用Telnet协议连接。如著名的浙大飘渺水云间论坛BBS(88论坛),就一直保留了Telnet连接方式。早期BBS是与文字MUD(多用户虚拟空间游戏)相伴共生的。早期有不少BBS用户就是从文字MUD转到BBS上来的。这些人给BBS带来了一种很有益的传统:他们将BBS视为一种“仿真化”的社区,大家共同参与这种虚拟的社区活动。
据艾瑞咨询集团(iResearchCon.sultingGroup)200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称,有36.3%的中国网民每天在BBS网站上花费l~3小时,有44.7%的中国网民每天在BBS上花费3~8小时,有15.1%的中国网民每天在BBS上花费多于8小时。超过60%的中国网民每周多于3次登录至少3个BBS网站。据这份研究报告称,人们使用BBS网站的主要原因是为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一般讨论以及寻求信息和共享生活体验。中国BBS生活显然也已经向离线状态扩展。
公开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服务都可以免费参与,它们鼓励人们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障碍——受保护的内容除外。大大小小的网络迅猛发展,网民们也逐渐细化,分类细化的网络社区呼之欲出。1997年,带有明显年轻人特征的猫扑论坛诞生,以BT(跳跃思维)精神著称。1999年,苏秦成立了以社区为主的“西陆论坛”;而此时,远在海南的“天涯社区”,古都南京的“西祠胡同”,也纷纷以有特色的论坛服务抢夺网民。除了综合性论坛以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公开性,网民们经常针对一些当地的新闻、社会热点问题、时政民生、国际国家大事进行点评、转载或者原始披露,使得众多不为一般民众所知的内幕、负面消息很快公诸于众,具有很强的公开性。
交流性:传统的媒体是一种“广播”形式,内容传输或散发到用户那里,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而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的传播是双向的,是一种交流。人们可以在社会化网络站点上建立个人的主页,在朋友之间分享内容并进行交流。最著名的社交网络是MySpace,它拥有1亿零700万的用户。以校内网为代表的校园SNS网站自2005年底开始到现在,迅速得到大学生的青睐,成为网上最火爆的学生社区。
社区化: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可以很快地形成一个社区,并就共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沟通——摄影、政治话题或者电视剧等。当前最流行的社区一般集中于照片、书签和视频等内容。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连通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和整合,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目前,社会化媒体有8种基本的形式。因为在社会化媒体领域,创新和变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第一,电子邮件。互联网本质上就是计算机之间的联网。早期的E—mail解决了远程的邮件传输问题,至今它也是互联网上最普及的应用,同时它也是网络社交的起点,人们因此在无法见面的时候除了写信和打电话外有了一个更低成本和更方便的交流方式。另外它引入的“群发”、“转发”等模式也放大了个体信息传输节点的能量。但在这一点上邮件有很大的人群局限性,你只能向知道地址的人传输信息和进行社交活动,否则往往被归为垃圾邮件。
三、社会化媒体对传播方式的影响
当代社会的整个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至于社会中媒体机构的组织、性质及传播方式,都根本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媒体。媒体性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性质以及听众接受媒体信息的反应状况。在这两方面,当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是非常不同的。有一种理论认为,媒体是万能的,或至少是有决定性影响的。它只要发出信息,就一定会在社会中发生效应。这种“媒体万能论”强调当代媒体的强烈功效性,立足于对媒体的过分评价。但是,当代媒体之所以如此“万能”,正是因为它借助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威力,已经变成彻头彻尾的“信息”的代名词。媒体的“万能”是立足于当代信息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特征之上。现代社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信息社会”。当前社会化媒体对传播方式的影响主要如下:
社会化媒体有助于促进传统媒体的革新。社会化媒体的不断丰富完善对传统媒体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现在各家报刊和电视机构编辑新闻时,首先会考虑采取何种报道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影响新闻接受者领会其新闻的效果。为此,他们将设计某种最有影响力的“架构”(Frame)去报道和传播其新闻内容。这种报道和传播实际上就是新闻机构对于他们所制造出来的新闻故事的一种诠释。为了达到最大效果,新闻机构通过舍弃或排除某些新闻,而选择某些新闻,作为他们编撰新闻故事的基础。接着,他们对于选择出来的新闻进行编排、文字上的修饰、技术上的安排以及策略上的谋算,采取一定的叙述形式,以特定的视野、观察角度及传播方向,将加工出来的“新闻”强加于接受者。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属于争执、冲突、暴力和危险的部分,往往受到了最大的重视,甚至被给予尽可能的夸大和渲染。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台湾的电视新闻中,所谓“社会新闻”占很大比例。现在统统媒体报道几乎都采用全方位、现场直播、卫星连线等等手段,时效性更强,能够在第一时间被观众所及时得悉。
社会化媒体有助于提高信息收集能力。社会化媒体开启了现代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传统的调查分析费时费力,现代媒体的出现提高了研究效率。传统的研究方法无非是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所得的资料也受制于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对网上社区进行研究就可以避免这些繁琐的过程,使得调查研究变得轻松自如。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确定社交圈的性质、影响友谊的因素、信息在网络中传递的方式以及人们彼此结交的方式。
社会化媒体有助于人类信息协作。当今人类大量借助社会化媒体进行资源、信息共享和协作,社会化媒体让人力资源更合理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比如很多在线视频直播诊疗平台系统,可以让几所医院的专家同时通过直播视频,针对某个疑难杂症的病人进行现场会诊,专家现场进行意见交换,共同探讨,通过团队协作,提高诊疗效果,实现人力资源和信息的交换。
分析媒体的传播功能,有助于深入理解流行文化与媒体的相互关系。社会化媒体是受社会统治势力控制的精英文化的传播手段,也是社会文化权力关系的直接表现,加强社会化媒体的建设,有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进一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本文来源:百度文库